針灸可定義為用毫針刺入或艾草灸溫燒皮膚淺層區域,藉由特定穴位(含有大量神經末梢聚集點,稱之為俞穴)的刺激,透過特定能量路徑,去達到局部或全身的臨床效果。針灸最主要是用於神經傳導的修復、身體機能的調理和消炎止痛,已經藉由科學實驗得知,證實可以促使許多物質的釋放,包含活化血管的細胞激素以及神經肽等等。
針灸穴位主要為經穴(主要的血管和神經)和絡穴(次要的血管和神經)所組成,可以分為十二正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以及奇經八脈[→督脈→任脈(十四經絡運行順序);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此六脈無專屬穴位)],總共約360多個穴位。
要將針灸活學活用需要確實的將穴位定位,並且根據辯證論治來配穴治療,以達針灸之最大助益。近幾十年來獸醫針灸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及臨床運用,成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然而動物並不會像人一樣,可以具體的說出針灸當下及治療後的感受,所以對於針灸的定位更需要仔細且觀察動物針灸當下的細微的行為變化。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雖然針灸鮮少有副作用產生,但是諸如暈針、滯針、彎針或瘀青血腫等情況都還是有可能發生-暈針者可見受施針者突然極度不舒服且變得虛弱,或是開口呼吸等等,都需要將針立刻拔除;滯針者可見針被吸附於針刺部位無法拔出,可進行針刺區周圍的按摩緩解此現象;彎針者於施針途中針被曲彎,可順著彎曲的方向將針取出;而瘀青血腫則可能於恰巧刺破微血管時發生,可以壓迫止血的方式緩解。
針灸謹守"實證瀉實,虛證補虛,氣血受阻,平補平瀉"的原則。取穴方式有近端取穴、遠端取穴和阿是穴(壓痛點)等三種,而一般頭部(腦部)的紊亂較常採用肢體遠端的遠端取穴,而臟腑軀體的紊亂一般會採用肢體近端的遠端取穴。然而於臨床治療某些病症時,通常會採取兩個以上的穴位進行針灸,而配穴方法大略可分為三種:遠近配穴、表裡配穴和交會配穴。遠近配穴以近病症處取一穴,另於同經遠端穴位取一穴;表裡配穴則須屬陰的臟經搭配屬陽的腑經;交會配穴則指於手足同名經上各取一穴搭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